top of page
Search

追求体验还是物质



送娃回来的路上听完了2019年Tom Gilovich 教授在What's The Big Idea 博客上“Power of Investing in Experiences vs. Material Possessions",里面有好多好东西可以分享。今天最大的收获是社会心理学里面的Construal Level Theory (解释水平理论)。比如我们全家计划两个月后去迪士尼乐园,大家肯定是充满的对愿景的期盼,一切都应该很美好很幸福;快要临近出发的时候,大人的幸福感开始下降,因为要开始准备行李,安排路途中需要的一切。旅途开始,也通常是烦恼的开始,交通,沟通误解,意见的统一,排队,吃饭,加上旅途身心的疲惫,对有些人来说,处在这个过程中的时候,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幸福体验(expericing);回家一段时间之后,旅途过程的细节不再那么重要,也慢慢从记忆里褪去,留下的是旅行对家人带来的意义,家庭的团聚,某些生命中的第一次体验,美丽和搞笑的照片带来的美好回忆,这些都可以持续留在记忆中成为体验(experienced)。心理学的这个理论,解释了人对不同距离的事件的感知是一个从抽象(远的)到具体(近的)跨度,因而对体验(幸福或者恐惧)的程度大不一样。很久以前的排队体验,你不会觉得难受,可能只记得排队以后得到的快乐,但是在排队的当下是很难坦然接受的。这也是投资和创业上的一个困境。最近的市场波动(如果你的投资组合会随着波动的话)会比几年前的金融危机对你的心情和对市场的未来发展,投资原则是否靠谱的判断造成更大的影响力;生意上发生的眼下的困难,比创业的初心更能让你烦躁和不安。如果有人问你How的问题,特别是事业上已经有所成就的人,可以看出来是CLT在作怪;如果有人家庭生意都有很多事务上的事情,但是一直在谈Why的事,很可能已经跳出CLT的鼠笼,不在让眼下的事务影响他对初心的肯定和对未来的信心。


如何才能减少CLT对自己的判断力的影响呢?多想体验,少想物质,多像过程,少想结果。因为物质和结果要近乎完美才能达到预期,更不要说超过预期;体验和过程可以和想想完全不一样,可以当时看起来糟糕,过后可以成为自己独特的经历,甚至成为一辈子可以讲的故事。我亲身经历的有在智利租车一出门就翻车,在维多利亚瀑布直升机上掉手机,去坎昆误了第一程的飞机,回国误了去上海的航班结果下一班去了北京,都成了自己的经历和难得的体验,有些成了教训,有些成了故事。


《精力管理》里说的很好,生活不必要像很多人认为那样是一场马拉松,更可以是一系列的短跑冲刺。全力以赴的次数多了,会有失望(变成教训和故事),也更会有惊喜。体验过的和没体验过的在人生态度上就有本质的区别,态度不一样,选择就不一样,无数的细微的选择(包括言语里的用词)已经塑造的不同的人生,也就是很多以为的命吧。








2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