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10分钟的静心


最近几天去接兜兜小朋友(2岁3个月)上学放学的时候,老师总会跟我攀谈两句,其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,“他整天都面带微笑,很开心”。 此外,我还观察到,在接送孩子的时候,大多数家长都是直接把孩子抱着,而兜兜往往要求自己背着书包(书包还真的挺沉的),自己走进/走出教室。 曾经,我也遇到过几次兜兜放学不愿意上车的情形,有几次觉得时间拖的太久,就用强制的方式把他抱上车,按在座位上系好安全带出发。结果就是他会委屈的哭一路,因为他不明白,为什么放学了见到爸爸就一定要立刻上车回家。 其实如果理性的分析一下,我们可以问自己:为什么孩子放学了,就要立刻“乖乖”上车回家?相信不少人的答案是:我们要抓紧时间。那我们不妨再问自己一个问题:抓紧时间是为了什么?估计到这时候,至少有一半的家长会产生疑虑:对啊,抓紧时间到底是为了什么?剩下的家长可能还会给出其他不同的答案,其实我们可以继续问,“那又是为了什么?” 问到最后,我们可能发现,我们不过是找了个看似有意义的理由,并把这个理由强加在孩子身上。也难怪他们会委屈,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,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自主的徘徊一会儿,就要被家长采取强制措施。 最近和合作伙伴讨论的时候,我提到了和孩子的一些冲突。冲突当下,我自己其实是有觉知的,我知道这件事情按照孩子的方式选择,并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,或者甚至我们能立刻结束权力斗争的状态,但我当下就是硬着头皮要把自己的意志进行下去。有时候把自己抽离一下,当做一个墙上的摄像头的时候,不免可笑又可气。可笑的事,一个成年人竟然会比小孩子还幼稚,要跟孩子争夺权力;可气的是,一个成年人为什么要仗着自己更强壮,更有能力,就去欺负这样弱小的一个孩子呢? 其实,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因素在发挥作用。 一个因素是自己在童年的时候,在家长的强权下屈服了,也很委屈。这种委屈深植在我们的记忆中,也记录下了当时我们极度希望能够自主的情绪。于是当我们再次遭遇同样的状况时,我们的潜意识触动了我们记忆中的情绪,结果当年的我们变成了我们的孩子,当年的家长变成了现在的我们。于是悲剧重演。 另外一个因素是我们心中的执念:如果我不能把住这个关口,以后孩子就会越来越放肆,我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多麻烦。这个概念被称为“滑坡谬误”,把可能性设想为必然性,因为A,所以会产生B,……最后的Z这个结果是灾难性的。但如果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,A产生B的概率很小,环环相乘,因为A得到Z的可能性是几乎完全不可能发生的。但我们却把这个微乎其微的可能当做了一个灾难性的必然。我们需要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把关,温柔而坚定,但如果我们因为一些可有可无的规则上持续消耗孩子的意志力,当孩子面对真正的需要用意志力面对的原则性问题时,他们已然耗尽了意志力,他们只能崩溃了。 还有一个因素其实关乎我们自己的控制欲和我们自己的意志力。当我们每天面对的各种不可控的环境时,其实在持续消耗我们的意志力。而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,这几乎是我们“最可控”的场景,于是我们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控制力施加在孩子身上,想要赢了孩子。 想明白了这几个可能因素之后,我们会做什么选择呢? 我已经在这件小事上做了我的选择:给孩子选择的时间和空间。我就静静的陪着他,看他开心的到处晃悠,看他把老师送走,把同班小朋友送走,看他对花花草草感兴趣,最后他自己选择上车回家,一看表,不过10分钟而已。而这10分钟内,平和、欣喜、慈爱,赢得了孩子。我很感激这10分钟的静心。 你想赢得孩子,还是赢了孩子?

79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